首页 » 电视剧 » 国产剧 » 西游记张纪中版
西游记张纪中版
西游记张纪中版已完结
主演:吴樾,聂远,臧金生,徐锦江,王九胜,刘涛
类型:国产剧
导演:张建亚
地区:中国大陆
年份:2011
语言:汉语普通话
简介:新版《西游记》以全新的特效制作和独特深刻的剧情演绎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采用好莱坞式的特效,打造出老版《西游记》未能达到的效果。据透露:“我们投入了1亿多元,大部分都给了特技队。”为了让观众体验国产电视剧的“大手笔”效果,制片人张纪中为本次放映活动特意剪辑了浓缩电影版。新的《西游记》。据新《西游记》总制片人张纪中介绍,新《西游记》如此高调进入观众视线,其实是为了传播西游文化。再次出游。之所以选择重拍《西游记》,是因为想通过这个版本的《西游记》来反映和传达原版《西游记》中中国儒释道独特的文化精髓。西部”。电影版《西游记》的问世,也是对西游文化的又一次传承。 2011年的大型神话魔幻《西游记》之所以被称为新版《西游记》,是因为与1986年央视拍摄的老版《西游记》相比,总新《西游记》投资超亿元。整部剧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同时加入了大量电脑特技,被誉为中国版《指环王》。新版《西游记》现已在北京地方电视台播出,吴越饰演的孙悟空也揭开了谜底。他率真可爱,诙谐幽默,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想要超越他人,人性化的诠释。它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新版《西游记》最精彩的部分
张纪中版《新西游》开播,趁着这个风,某特来凑个热闹,发个西游记的科普贴。
【东胜神州】这显然是佛教的世界观。佛教认为围绕着须弥山世界上分为四大部洲,北俱芦洲、西牛贺州、东胜神州、南瞻部洲,可不要以为孙悟空的老家东胜神州就是指的咱东方的天朝,其实咱们属于南瞻部洲。最初南瞻部洲只指印度一带,后来印度人发现原来世界不止南亚次大陆那么点地,于是,把印度人所知的世界都归入了南瞻部洲。所以,这孙大圣的籍贯,肯定不是中国。
【哪吒】这哪吒,西游记里说是托塔李天王的三太子,估计不少人以前都看过“哪吒闹海”,里面介绍了哪吒的生世,说他爹是李靖,乃是商纣王的臣子。只是大家不免奇怪,这哪吒,为什么不像是中国人的名字呢?其实哪吒本来是四大天王里面北方多闻天王,也就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儿子,持印度国籍。这哪吒,当然也就是印度名字了。后来中国以讹传讹,竟然把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过继给了李靖,丝毫没有问过毗沙门天王自己的意思。
【托塔李天王】大家一看到李靖这个名字,可能会觉得熟悉。很多看过《红拂女》的会记得大唐初年有个武将叫做李靖。没错,他就是托塔天王的第一原型。那么第二原型是谁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四大天王里面的毗沙门天王。这位天王的塑像,今天在寺庙里进门的位置都有,“天王殿”里拿把伞的就是他。好好的天王,为什么拿把伞呀?这是后来的老百姓把四大天王附会成掌管“风调雨顺”的神,于是毗沙门天王,就拿把伞,管下雨。如果回到唐朝的话,大家会发现,唐朝庙里的毗沙门天王,是托着一尊宝塔的——所以李靖抢了他儿子还不算,还抢他的宝塔。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就是西王母,《山海经》里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长的好吓人。但是到了《穆天子传》,西王母又成了个美女,住在昆仑山的瑶池。不少电视剧里都把玉帝和王母说成是夫妻,实在是雷人不已。西王母的年代,比起玉帝那可是早了不知多久,话说天宫里,叫“娘娘”“帝”的神仙可不止那么两位。那位海上交通部长妈祖还是“天后”呢。
【悟空】大家都知道玄奘确有其人,是个穿越过戈壁、沙漠,翻越过天山,读通过佛教的经、律、论,精通唯识学的高僧,还和唐太宗,印度的戒日王,突厥的统叶护可汗都是至交好友,堪称唐代第一牛人。其实“悟空”,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而且也到过印度,只不过他不是玄奘的徒弟,而是一位比玄奘晚了一二百年的晚唐和尚。这位悟空和尚,留下了《悟空入竺记》,详细记录了悟空在印度的所见所闻。话说之前貌似看过网上有篇文章,说玄奘在高昌时收过四个徒弟,法名正是“悟空、悟能、悟净、悟慧”,我没找到出处,查《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讲讫为法师度四沙弥。以充给侍。”没有说名字。若有豆友寻到出处。还请留言指出。
【心经】第十一集出现了乌巢禅师授心经的故事。这个也是真有其事。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到四川的时候,遇到一位病僧,玄奘悉心照料他,这位僧人将《心经》口授玄奘,作为答谢。这部最短的佛经,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中观学派的世界观。在取经路上,玄奘每逢遇到信心动摇的时候,就默诵此经,于是就能静下心来,面对磨难。如今我们熟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汉译本《心经》,正是玄奘所重译。
【唐太宗游地府】这个情节在西游记里反映的是玄奘取经的动因,下了地狱的唐太宗得知,要保大唐江山,需要“大乘教法”。后来玄奘也对唐太宗说,“中国的都是小乘”,“愿去西方取大乘教法”。换言之,在西游记里,玄奘当时的中国,只有小乘,没有大乘,所以靠小乘佛法不足以护持大唐江山,因而太宗就让玄奘西去取经。这里需要说的是,事实上传入中国最早的佛经,以“小乘”为主,但后来中国一直以所谓“大乘”佛法为主。为什么佛祖既要说小乘,又要说大乘呢?解释用《法华经》的一个比喻很简单,叫“化城喻”,说的是有位老法师勉励一群修行者到500KM(便于理解,变成今天的单位)的一个城市去,那里遍地珍宝。结果修行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后,累得不行。于是法师就在300KM处变出了一个城,对修行人说,看吧,就在眼前了。修行人立马信心倍增,赶到了这座城。法师立刻把它变没了,说,真正的城,还有200KM才到呢!说到底,法师之所以要变出这样一个虚无的城,就是行个“方便”,鼓舞修行人的信心,帮助修行人的理解,诱导修行人继续向前。这个300KM所达到的,就是小乘所证的果,真正的大乘的果,是500KM那里呢。这就是对于所谓小乘和大乘关系的一种解释。当然,历史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今天的东南亚,都信仰的是小乘教,他们自称“上座部”,才不会理会什么“大乘小乘”的说法。小乘,更接近佛陀时代的佛教,而大乘,则是在佛陀入灭后几百年,才慢慢地在印度南部兴起的。从兴起之初,就和其他教派争个不停。所以,西游记里说什么“唯有大乘才能普度众生”,当然都是一方面的说辞罢了。但是,在玄奘取经的时代,中国国内的教派,基本都是大乘佛教,为什么玄奘却说他们不是大乘呢?其实这就引出了历史上的玄奘真正取经的动机。玄奘去印度所取的,是印度的瑜伽行派的经典,玄奘是这一宗派的信奉者,也就是玄奘心目中的大乘。回来后的玄奘,依此学说创立了法相唯识宗。
【文殊的狮子】文殊师利菩萨的狮子,在西游记里一共出场了两次。第一次是乌鸡国,化作全真道士,第二次是狮驼山,一共两次下界为恶,于是令很多人提出这是西游记里的一个BUG。也有人说,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有两只狮子。当然,文殊菩萨不是开动物园的,养那么多狮子干嘛。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法给出更多解释。我只知道,早期的佛教造像中,文殊的坐骑并不是狮子。第一次狮子成为文殊的坐骑,是南北朝东魏的时候。而对于文殊骑狮子的理由,恐怕是《华严经》。里面有提到文殊或骑孔雀,或骑狮子。这个其实只是表示威猛的意思,与或开奔驰,或开宝马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话说看过佛经或者话头公案的人都了解,佛经特别喜欢用“狮子吼”这个词,想来狮子的确是印度最厉害的动物,因此的确配得上最牛的文殊菩萨。
【普陀珞珈山】很多人都去过浙江普陀山,传说中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当然,叫珞珈山的地方其实很多。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普陀、珞珈,都不是中国话。因此,今日之普陀山,最初一定不叫普陀山,也一定和观世音菩萨没有关系。为什么浙江舟山之外一个小海岛莫名其妙就成了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珞珈山呢?这其实是五代十国的后梁时期的事情。当时有个叫慧锷的日本和尚,从五台山弄了一尊很喜欢的观音像,想带回日本。结果出海之后,慧锷就在舟山之外遭遇了台风,一连几天没法下水。慧锷就想,莫非观音菩萨不想到日本去?于是就对观音像说,菩萨呀,如果您与日本无缘,那么您就还是留这儿吧。话没说完,风停了,云开了,天晴了。好嘛,于是慧锷就把这尊观音像留在了这个岛上,这才回了日本。后来,人们就在这个小岛上,为这尊观音像建了一个“观音院”,后来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久而久之,小岛上的寺院越来越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普陀山了。在今天,“不肯去观音院”,仍然是一处重要的景点。
【一口钟】车迟国斗法之中,有个隔着箱子猜东西的环节。有一回,这妖道往箱子里放了件衣服,被孙悟空变成了件破僧衣。孙悟空让玄奘说这是“破烂流丢一口钟”。在86版电视剧里,剧组给整成了一口大钟,结果闹出了笑话。“一口钟”其实是明代的一种衣服。明代著名思想家方以智的《通雅》里面说:“周弘正著绣假钟,盖今之一口钟也。凡衣掖下安摆,襞积杀缝,两后裾加之。世有取暖者,或取冰纱映素者,皆略去安摆之上襞,直令四围衣边与后裾之缝相连,如钟然。”这条百度百科也有。总之就是说,这衣服形似钟,故称“一口钟”。
【鱼蓝观音】我国现在的寺院中经常会有观音手提一个鱼蓝的塑像,在西游记鲤鱼精这集里,观音就已这一形象示人。“鱼蓝观音”形象的来源众说纷纭,比较早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见于南宋的《佛祖统记》:唐朝时,陕西省某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美貌的提篮子卖鱼少女。人人都想娶她。她就说:“有一夕能诵《普门品》(法华经观音普门品)者,我嫁给他。”于是,有20多人背下了《普门品》,于世,她又说:“还需背下《金刚经》。”于是还剩下十个人。她又说:“还需背下《法华经》。”三天后,只有一位姓马的少年背下了。于是卖鱼姑娘就和马郎举办了婚礼。然而就在洞房之前,姑娘却死去了。后来有一位僧人告诉马郎:提篮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是来劝诱你们皈依佛法的。比这个故事更早的是唐代李复言的《延州妇人》这个故事,但这个故事里还没有“卖鱼”,也没有“婚礼”。这个应该就是“鱼蓝观音”故事的雏形了。“马郎妇”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太平广记》《五灯会元》里都有。只是没有《佛祖统纪》里固定下来的“鱼蓝女”的形象罢了。
【女儿国】如果去翻中国的书的话,会看到很多对“女国”的记载,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拂懔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玄奘《大唐西域记》)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玄奘《大唐西域记》)女国,在葱岭之南。以女为王。(《册府元龟》)东女国,西羌别种,俗以女为王。(《太平广记》)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旧唐书》)可以发现甚至连史书都会记载这个“女国”,包括玄奘本人也提到过“女国”。我们看到,上面提到的“女国”有两个,其一个是“皆是女人”的西女国,一个是“以女为王”的东女国,当然,包括玄奘在内,写书之人也不过道听途说。当时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就跟一种猎奇的心态一样,比“女国”离谱的事情多了去了,什么“狗国”都有,还有半人半兽的国家。当然,可以看到“东女国”“以女为王”这个记载就靠谱多了,我们知道古代女巫都是女人,这种较原始的神权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过女王长期执政的历史(比如卑弥呼)。“东女国”离东土大唐近,自然就靠谱些了。
【六耳猕猴】这一条貌似算不上科普。关于六耳猕猴,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六耳猕猴究竟是谁?为什么六耳猕猴与孙悟空一样厉害?为什么照妖镜照不出来?为什么六耳猕猴举止与孙悟空相似,单单品性相异?众多解释当中,我比较相信的一种是: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换言之,从佛家看来,悟空是在和自己的恶心业心做斗争。佛家云,心具一切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六耳猕猴,就是悟空自己的内心幻化出来的。悟空将六耳猕猴打杀了,从此就开了圆解,于是,玄奘也就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这也就是为什么谛听能够识得六耳猕猴,却不敢言说的原因。列位看名字就可以明白,六耳寓意“眼耳鼻舌身意”,佛家所说“六根清净”,就是不为这六根所迷的意思。孙悟空此番断了六根,于是就算真正入了空门。在新西游里面,佛祖关于这个道理讲的就比较明白了。《法华玄义》:烦恼心是般若、苦心是法身,业心是解脱。佛教认为: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都是依赖这“心”。亦是此理也。
【孔雀明王】狮驼岭这集,提到佛祖被孔雀所食,佛祖从其脊背而出,后来封其为孔雀明王菩萨。这个故事的来源,我没有查到,只能请豆友帮忙指出。孔雀明王,倒是应该是出自《佛母孔雀明王经》,属于密教经典。中土的密教,自唐末宋初就算是绝迹了。唯有日本和藏密还有。为何西游记里会有孔雀明王,窃以为是受到元代以降藏密流行的影响。当然,此观点纯属臆测。孔雀明王经说了佛祖曾修行孔雀明王的法门,这部经,即以孔雀明王为本尊(密教多有本尊一说,比如若文殊是本尊,则诵经N遍可以得见文殊这种)。佛教中孔雀历来有众多象征意义。另外,“佛母”当然也不是佛祖的母亲的意思。现在西藏就常有佛母、明妃一说。因对密教知之甚少,在此不再多说。 话说这里插两句,说说密教中的女性崇拜。密教有“能”的观念,是说佛或菩萨与女性配偶的神化形式中的能力,与女人的性交被叫做“瑜伽(不同于今天的瑜伽)”,是一种解脱的方法。因而在密教画像中,常有佛与女性度母一同出现,也就是传说中的“男女双修”。当然,这种性交崇拜,中国一直不太喜欢。传说今日藏密也不愿意提及此事。
【鱼蓝观音(补)】近来看到了前面说的鱼蓝观音的原型“延州妇人”的故事,发现虽然内容相似,但是与后来的“马郎妇”版本在意义上大相径庭。在原版的延州妇人中,妇人是一位“淫妇”,显然不是观音,死后,一位西域僧(显然是密教僧)路过其坟茔,竟然加以礼拜,当时人不解,西域僧却说,这死去的女子是“大圣”,是“锁骨菩萨”,于是掘开坟墓一看,果如其言。这个故事里的妇人,无论如何也与观音联系不到一起。将淫妇说成“菩萨”,当然是密教的思想(参见上一条)。不知道后来观音形象女化,是否也是受到密教塑像的影响呢?
【多心经】西游记近尾声的时候,心经的出场频率似乎特别高。有网友甚至说,“心经是西游记中唯一的真经”,似乎“心经”中藏有什么隐喻。另外,关于心经还是有两个疑问。一是孙悟空问的,为何一时称心经,一时却称多心经?二是为何三位徒弟念诵心经就能破除妖怪扰乱心智的法术呢?说起来,在有唐一代,心经的经题,一律省略为《多心经》,“心经”作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省略出现的很晚。难道是唐人把“般若波罗蜜多”的“多”理解成实词,弄错了么?当然不是。《心经》原本不是“经”,在尼泊尔梵文本中,是“陀罗尼”,是咒语。或许西游记里之所以念心经能安心的说法,不仅是大乘“心具一切法”的隐喻,也是暗示了心经的本质是咒语。当时,密教有很多称为某某心经的经典,为了区别,特别省略成“多心经”。话说,真正重视到心经在教理上的重要性,认为是般若系经典精髓的人,正是玄奘本人。
【大鹏金翅鸟】查了查词典:迦楼罗(Garuda)是一只弘大的金翅鸟,它的双翅睁开竟有336万里、每一天要吃一条大龙和五百多条虬龙。来自印度教的神话。是毗湿奴的坐骑。在密教中,又是不空成就佛的坐骑。在《法华经》中,是护持佛的天龙八部之一。中国古代有“大鹏”的传说,比如《庄子·逍遥游》,因而中国人就以“大鹏”来附会印度的金翅鸟。诸位可以看看泰国的国徽,就是大鹏金翅鸟。
【太乙天尊】西游记后半段最牛的妖怪,应该是九灵元圣。而九灵元圣,就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前些日子我去龙虎山天师府,看见了太乙天尊的塑像。不过没有骑狮子。太乙天尊何许人也?为何他的坐骑如此厉害?我们不妨把“太乙救苦天尊”这个词分成三个部分,太乙、救苦、天尊,天尊不解释,太乙,一称太一,首先是北极星的意思,同时也是北方神的名字。《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两个字都显示这个神的至高无上性。又说“太一”就是“道”,是宇宙的本体。钱宝琮《太一考》论证太一原为一个哲学概念,直到汉代才与北极星的太一崇拜联系在一起。葛兆光后来说,太一至少包含四个意思:(1)北极;(2)北极之神;(3)道;(4)太极。总之“太一”的概念符合了很多东西。另外,战国时楚国信仰东皇太一,屈原九歌有一篇就叫这个名字。后来道教发展起来,太一也就是太乙成为了天尊,同时又是东极青华大帝,为六御之一,是玉帝的辅佐。道教经典说太乙天尊居“东方长乐世界”妙严宫,有点儿弥陀净土的意思。
【灵山】28日最后一更,玄奘师徒终于修成正果。灵山,也就是灵鹫山,鹫峰山,梵文Grdhrakuta,巴利文Gijjhakuta。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是这样记载的:“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粟陀罗矩吒山,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传说灵山是佛祖说《法华经》的地方,禅宗传说“拈花微笑”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当然,这并不是历史事实。玄奘曾达到此处瞻礼,见此处有寺院、佛像、窣堵波、石窟。今日印度人一度已经找不到灵山的所在,只能依照玄奘的记述,来还原自己的历史了。
(后面随着剧情继续科普)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第39集
  • 第40集
  • 第41集
  • 第42集
  • 第43集
  • 第44集
  • 第45集
  • 第46集
  • 第47集
  • 第48集
  • 第49集
  • 第50集
  • 第51集
  • 第52集
  • 第53集
  • 第54集
  • 第55集
  • 第56集
  • 第57集
  • 第58集
  • 第59集
  • 第60集
  • 第61集
  • 第62集
  • 第63集
  • 第64集
  • 第65集
  • 第66集